Daibor Cyber Space
学习笔记、思考和记录
为什么播客是条好赛道&从历史出发展望音视频&播客推荐
那天,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努力用「语言」向同伴描述场景的原始人祖先。如果那天他手上恰好有台录像机,他绝对不会尝试使用「语言」。回头看去,这数十万年的历史构成了一部美妙的循环。

这是老戴的第 1 篇产品思考,将分享以下内容:

  1. 这两年,播客会是个好生意;
  2. 音频、视频的广泛流行拉低了信息密度,制造了新的需求;
  3. 播客推荐&小宇宙邀请码

(一)视频和播客平台江湖

半个月前,和好友教皇聊天,他给我分享了一个见解:

B站或许会成为中国的 YouTube

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对标——新奇,又忍不住让人点头肯定。回顾我的网上冲浪史,视频网站的含义从酷6变成土豆、优酷又到了如今的B站 。很难想象,曾被津津讨论的、由两巨头合并的老大哥优酷,如今成为了大部分人看独播内容的工具——和爱奇艺、芒果TV一样。而越来越多的观众在观看非独播内容时,首选变成了B站;越来越多的个人、工作室创作者也选择将自己的 Vlog 或节目发布在B站上。

教皇又提到他有想法做教育、投资方向的视频类节目,在百花齐放的视频时代做一点微小的贡献。一番投入产出分析后,我问他:不如从播客开始?制作成本低,又有潜力。

恰好前几天,即刻针对播客听众出品的「小宇宙」APP,以邀请码的形式扩散到很多人的手机上。很多人因此第一次听说了「播客」这种事物;很多人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播客平台;也有很多人惊讶地发现,原来播客还可以用来社交。这件事让我激发了一些有趣的联想,喜马拉雅和荔枝之于音频,会不会像土豆优酷之于视频呢?

简单介绍一下播客(podcast),通常就是指有固定主题的音频节目,以 1-3 人谈话为主要内容,单集时长 2 小时以内,主播可以不依赖平台发布在互联网上。说起来,和电台广播节目很像,基本可以直接用看网络视频和看电视直播关系类比。

虽然并没什么新奇的,但也需要承认,今天国内的播客也存在一些特点,比如因为制作者和听众都相对小众,了解的人不多,所以质量普遍较高;因为不依赖平台审查,所以讨论空间相对较大等等。

(二)带耳机的人多了

无论喜不喜欢播客的形式,以及如何看待播客,以下事实都值得关注:

  1. 在大城市出行时,我们能越来越频繁地遇到佩戴 AirPods 等真·无线蓝牙耳机的路人了。这背后的数据是 2019 年,销量最高的 AirPods 卖出接近 6000 万副;
  2. 具有降噪,尤其是无线降噪功能的耳机越来越多,五年前,消费者还只有 Bose 一家可选,而今天,不光索尼苹果这种传统音频厂家,就连微软也推出了这类产品。这背后原因是相关技术的成熟以及市场的广泛认可;
  3. 佩戴过,并喊出「无线降噪,真香!」的用户数量和比例都越来越多了。这是前两个事实组成在一起的简单结果;

在这些事实的作用下,我们又不难理解以下正在发生的事实了:

  1. 无线降噪功能使本来无法佩戴耳机的环境,成为佩戴耳机的最佳环境。比如噪音较大的交通工具上、嘈杂的公共场合里。这些耳机使用新环境的出现,使得**「单位时间内,人类佩戴耳机总时长」变大了**;
  2. 内容经济的崛起,制作成本的降低,使得全民消费音频、视频的门槛越来越低、机会越来越多、习惯越来越稳定;

那这么多新增的耳机佩戴时间要用来干嘛呢?

看视频、听歌和音频节目。

(三)为什么播客有很多机会

和大多数视频相比,歌和音频节目只需要听觉,这在做家务、通勤场景下非常有用;

和听歌相比,音频节目满足了部分人获取信息、见解甚至知识的需要,随着信息爆炸和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,这部分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了;

和有声书、广播这类音频节目相比,播客意味着更高密度的信息、更具体的主题,以及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的红利,包括:

  1. 对听众来说: 播客概念尚未获得广泛认识,无论是播客录制者还是听众,都是小众群体。小众往往意味着内容的高质量、用户的高素质。在这个时间点上,听众非常愿意认同、信赖和他(她)收听同一档节目的人,**这既是出于小众心理,也是因为播客内容、甚至播客这种形式本身进行了有效筛选。**比如前两天某女性、心理相关播客的微博上传出「男女听众找到了可以陪伴彼此很久的人」消息时,就有人点评:「至少(该节目听众)男性的性别意识好」;
  2. 对播客平台来说: 由于播客本身不依赖平台存在,目前播客 APP 数量不多,且功能基本都是「聚合」更多的节目,并力图提供更丰富、稳定的播放功能。最让人感动的是,这些播客 APP 真的就是「纯粹工具」,靠付费提供高级功能或去广告盈利,还没有充分地「互联网化」。而正如前一点谈及的,以播客节目为中心做圈子和社交是件非常顺理成章的事,即刻的「小宇宙」把握到了这个机会;
  3. 对博客录制者来说: 中文播客世界还不是很丰富,处于成长阶段,没有算法推荐,甚至很多播客都没有同类内容。不难想象,一位今天刚刚进入播客世界的用户,很想关注一些感兴趣的频道或者随便听听。好奇心之旺盛,对内容生产者简直如地上捡钱。举个例子,14 年 2 月时,我为了帮社团公众号测试功能,注册了一个名叫「测试」的公众号,注册完两个小时内就有 14 个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关注该账号。所以说,**今天有内容生产和输出能力的应该尽早尝试播客形式。**我经常关注的「老道消息」和「少数派」都在 2019 年推出了自己的播客节目;

(四)视频与人类历史

如果说对播客的看好来自于过去四年里常伴左右的降噪耳机,以及通勤路上听播客的亲身体会,那不妨再从更加本质的媒介层面出发,随意发散一下。

在人类直接用脑电波沟通以前,无外乎借助视觉、听觉两个渠道沟通和传递信息。

视觉最原始,能够保存大量的信息,但在照相机发明以前无法被保存、传播甚至沟通,于是人类将信息进行大量抽象(压缩),形成依靠听觉的语言。但语言只解决无法传播的问题,它的信息依然非常容易丢失,并带来容易被篡改的新问题。最终,人们发明了文字对语言进行符号化抽象,并带来了一个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重要能力——异步传递信息——你不必忍受我叨叨不休半小时的折磨,可以一目十行概览本文,并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阅读。

再然后,留声机、照相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,又带着人类从文字传播时代退回到某个神奇的日子——正如《2001 太空漫游》里灵长类动物开始使用工具相残的日子一样——那天,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努力用「语言」向同伴描述场景的原始人祖先。如果那天他手上恰好有台录像机,他绝对不会尝试使用「语言」。回头看去,这数十万年的历史构成了一部美妙的循环。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,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信息压缩史,而自 1827 年照相机发明以来的两百年,则构成了一部信息解压史。

今天,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视频、音频和文字内容消费,看似已和信息压缩、解压之类的事情无关,人类也早已不需要为了传递信息绞尽脑汁。但信息爆炸和技术繁荣也带来新的问题,那就是传播效率和接收阈值的双双降低。下面微博里的感受绝对不止一两个人曾经有过。

关于「视频」形式的一些讨论

那么然后呢?

(五)视频的未来?

一个基本的前提是:人类生产的全部内容中,视频比例越来越高了。媒体、工作室、个人,所有人都会越来越频繁使用视频媒介传达信息,这也必将产生新的需求和机会。

从信息接收者角度来说:视频越来越多,也就越来越占据时间。除了只想葛优瘫一动不动盯着屏幕的情况,剩下时间里,观众会越来越想提高从视频中获取信息的效率,最简单也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就是「倍速播放」。但人观看的速度是有上限的,继续阻碍效率提高的瓶颈则是视频没有像文字那样,能让人快速概览并传递信息的异步能力。解决这点需要迈出更大的步子突破,包括但不限于 Netflix 和 B站 陆续尝试的交互视频形式;或者利用 AI 直接把视频转为文字;也可以在进度条上下功夫。

从平台方角度来说:海量没有额外文字说明的视频内容无法被高效率检索。对个人亦如是。外挂字幕或其他有利于检索的方式也许将成为新的规范。

视频未来远远不止如此,不过再说就越来越科幻,已经进入到《黑镜》时代,就不做探讨了。

(六)说回播客

说了这么多,还是推荐一些过去几年里我喜欢的播客吧:

  • 《路书》

    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。《路书》是一档讨论艺术和历史的播客节目。我们追求一种行知合一的学习体验,行路,读书,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。

  • 《天书广播》 一档由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张湛博士主持的节目,主要是语言、中东文明相关话题。

  • 《一天世界》

    《一天世界》用整体性的视角观察当代社会、技术文化以及商业风景,对抗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,强调对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力、以及精神与肉体上的强健。

    我爱死这开场白了。主播李如一是中文播客世界的布道人,几年前他发起的 IPN 播客几乎囊括了中文世界最好的几档节目。

  • 《Blow Your Mind》 简单心理创始人夫妻档公路播客,讨论女性、心理、职场相关话题,也经常穿插峰哥的所思所想。

  • 《疯投圈》 几位做早期项目的投资人在这里讨论行业、公司。

  • 《翻转电台》 老马推荐给我的,唯一一个需要调至普通速度才能勉强接受的节目,讨论哲学、心理学相关话题。

  • 《闲白儿电台》 几个天津人儿制作的节目,讨论话题非常广泛,高三时猴爷午休时候给我听他们讲段子和天津话,是我的播客启蒙。

  • 其他推荐《声东击西》、前段时间被下架的《剩余价值》、《迟早更新》等等。

最后,再附上一个即厂「小宇宙」APP 邀请码:9ZJX

祝你在播客世界听得开心。


Last modified on 2020-03-31